技术期刊五题

创建时间:2014-05-27 14:28
浏览量:0
收藏

科技期刊分为学术、技术、科普、综合、文摘5种。有新到编辑部的编辑同人与我交流,问哪一种好办,哪一种更有前途。我说这可能是个世界性难题,很难回答。我是办技术期刊的,只能从技术期刊的角度谈点体会。

关于科技期刊特别是技术期刊的改革与发展,这几年有一些思考,集中体现在以下论文里,可供参考:《科技期刊改革的微观剖析——以陕西省为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年第6期)、《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编辑之友》2011年第1期 )、《农业科技传播效果分析——以科普期刊等传播媒介为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年5期 )、《广电类科技期刊广告经营策略初探》(《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年第3期)、《陕西省科技期刊改革思考》(《今传媒》2009年第12期)、《新时期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年第4期)、《审读:提升科技期刊质量的有效途径》(《科技与出版》2008年第2期)、《科技期刊运行管理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年第6期)、《从“把关人”理论看科技期刊编辑应有的素质》(《编辑学报》2007年第5期)、《我和我的期刊》(《今传媒》2007年第2期)。

以下所谈因为不是学术论文,可以随意一点,率性一点,说得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1.技术期刊在高校的地位

教育、科研是高等院校最主要的任务,这个任务决定了高校所办期刊必然偏重于学术而非其他。尽管工科大学有工程技术类专业,那也首先要突出它的理论性,其次才是实践性,而实践性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可行性,在实验室即可完成,与工程实际对技术和知识的要求不尽一样。正因如此,高校学报的定位一般是“反映教学科研成果的窗口”。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学术期刊在高校受到的重视程度要高于技术类期刊的缘由。现实是,成立期刊中心的高校特别是211、985高校,期刊中心主任人选要么来自于学术期刊尤其是学报编辑部,要么来自于期刊以外的行政领导,仅以陕西高校为例,西安交大期刊中心、长安大学杂志社负责人属于前者,西安石油大学期刊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杂志社负责人则属于后者,技术期刊因办刊导向的“非主流”而很少被考虑。但这几所高校的技术类期刊如《中国有线电视》《汽车驾驶员》《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等,双效益在陕西省科技期刊里还算不错,有的还被评为陕西省精品科技期刊。这固然与学术期刊所占数量较多有关,但学校重学术期刊轻技术期刊却是一个客观存在。

《中国有线电视》2000年前后双效益达到顶峰,进入国家期刊方阵,获得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这是唯一一次盖教育部公章的科技期刊评奖,教育部发文明确其可“等同于教育部同级科技进步奖”,学校据此予以奖励),那些年期刊每年向学校上缴利润20多万元。可是时任副校长现任正校长的郑南宁院士看了我们的杂志以后,不无惋惜地说:李明德呀,你这期刊没有学术性,都是些应用技术,这有什么前途呀?干脆把刊名改成《中国有线电视学报》算了。当时主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现任学校党委书记王建华曾对一位校领导说,我在外面开会,有专家问我,你们学校的有线电视学科肯定不错,要不然怎么能支撑起一份有影响的杂志呢?听到这话,我既高兴又心虚,我们学校哪有什么有线电视学科呢?两位校领导的话,都隐含着这样的意思:《中国有线电视》要是学术期刊多好!要是学术期刊,你们争得的荣誉我们会毫不犹豫笑纳的,现在呢,你们就先收着吧。可是我要说,多亏我们不是学术期刊,否则现在也要面临转企改制的煎熬和困苦。

由于是市场化期刊,我们办刊的手脚从来没有被束缚住,1993年创刊的时候就确立了全新的办刊思想,就注册了企业法人,这在当时的期刊界是比较早的创新和尝试,20年过去,特别是目前上级要求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我们真为20年前就选择了一条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可歌可泣的办刊之路而欣慰,而鼓舞,否则我们怎么能够快乐地行走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办刊之路上呢?怎么能够昂首挺胸于科技期刊之林呢!之所以是快乐,是昂首挺胸,是因为我们具有真正的办刊自主权,完全能够按照市场所需做好编辑、策划与经营工作;是因为我们不会为了增加一点办刊经费、添置一些办公设备而到处求人看脸色,经费自己支配成为现实,办刊人作为“人”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挥和体现;是因为我们不会因为体制机制的束缚而被复杂的人事关系所困扰。其实,既然选择了技术期刊这份职业,选择了在学术气氛浓郁的高等院校创办一份恰恰较少学术成分的技术期刊,别人的态度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不自轻自贱,不迷失方向。

传播学大家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有冷媒介和热媒介之分”这些全新概念的时候,学术界出现了指责、谩骂甚至羞辱,认为是“疯老头”“不学无术的胡言乱语”,对此,麦克卢汉表现出十分的清醒和冷静,他说:我不争辩,我探索。到今天,传媒和传媒技术的发展现实验证了麦克卢汉观点的正确,当初反对他的人也都认可了他探索学术的勇气。对高校技术期刊来说,也需要有“我不争辩,我探索”的勇气,用办刊的成功经验来证明“我行”。当然,这几年环境发生改变,学校和其他方面也认可了技术期刊的价值,认清了技术期刊在科技进步学术交流中的独特地位的不可或缺,认清了作为科技期刊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技术期刊为丰富科技期刊编辑、管理、经营、人才培养经验而作出的有效探索,这是让人欣慰的。

 

2.技术期刊的受众群体

不管是学术期刊还是技术期刊,恐怕没有一个刊物会说读者不重要。但是发行量很少的期刊,“读者的重要”能体现出来吗?体现在什么地方?有时印量几百份的期刊轻而易举地获得各种光环,还真让人有点羡慕嫉妒恨。

技术期刊是科技期刊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刊登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以及新设备、新材料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专业领域、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在某领域的科技水平和专业技术实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技术应用、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技术合作是其主要宗旨。与学术期刊相比,技术期刊的服务功能逼着我们必须学会经营期刊,否则期刊的技术性特征就无从体现,媒介功能就无从发挥作用。技术期刊除了科学性、前沿性、先进性这些基本要求之外,应用性、指导性是其必不可少的。我为什么要买你的期刊?因为有用,能解决我工程中的困难,能为先进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能帮助我们了解技术发展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消除技术应用的盲目性。这是我们在读者调查中经常听到的回答。

内容越来越细分,定位越来越明确,目标受众越来越圈层化,是技术期刊的一个趋势。越“专业”越有固定读者,越有稳固的广告目标。因为有用,所以愿意订阅;因为订阅,所以有受众;因为有受众,所以发行量有保障;受众和发行量是开展经营活动的基础和条件,于是广告开展起来了,顺带着技术培训、资料销售、承办行业技术研讨、展会等外围业务也带动起来了,期刊也由纯粹的编辑转变为编辑与经营并重。

与学术期刊不同的是,我们的目标订户是本行业工程技术人员、设备生产企业和销售人员、广播电视技术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不是图书馆、资料室,如果技术期刊将订户锁定在这些地方,将必死无疑,还谈什么经营呢?即使你是核心期刊,受图书馆青睐,充其量也就订个几百上千份,这样的数字对广告客户是没有吸引力的。我们不是“核心”,在这些场所很少看到我们的杂志,这让我们高兴。泡在图书馆里的读者只是在看你的杂志,利用你的杂志,而不是你的有效订户,更不是用户。

我们的用户在哪里呢?在广播电视特别是有线电视工程一线,他们才是我们真正有用的读者——90%的订户是他们,80%以上的稿件来源于他们,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期刊的评价直接影响广告客户的广告投放——现在的广告客户很精,他们对同类期刊传播影响力的研究甚至超过我们自己,他们拿出的数据有时候我们自己还没有想到。

与学术期刊不同,我们的目标读者与广告客户的目标用户高度重合,与我们的作者高度一致,因此,只要杂志在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也就是我们真正的用户那里有很好的口碑,他们就能影响广告客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效的经营链。“读者是上帝”这句习以为常的口号,走市场的期刊比谁的理解都准确、都充分,为谁办刊、为谁做嫁衣,比谁都清醒和自觉;而且让读者觉得有用,订了不吃亏,不订要后悔,这比让任何的评价体系、评奖体系觉得有用要实在得多,管用得多。虽然他们都是读者,但工程一线的读者远比评价体系、评奖体系的“读者”重要得多,工程界的读者给与你的是实实在在的实惠,评价体系给你的只是名分,这种名分不一定都能转化为实惠,因此,技术期刊一味迎合后者而轻视前者,无异于自掘坟墓。

 

3.技术期刊的经营

科技期刊刊登广告,不仅是一种经营活动,同时也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这样的看法已经形成共识。技术期刊不怕市场化,不怕企业化,不怕被剥离出体制。当《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实施办法》发布以后引起一阵恐慌之时,技术期刊不慌不乱,一如既往按部就班地继续着自己的经营活动。因为,大多数技术期刊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企业化办刊之路,都有广告经营业务,早就脱离体制而自强不息了;即使仍在体制内,也已适应了期刊的竞争环境,在市场里搏击风浪,奋勇前行。

经营,是技术期刊的优势之一,是其媒介功能的充分体现。

根据传播学的二次传播理论,技术期刊大都经历这样的过程:第一次把期刊传播给读者,第二次把读者传播给广告商,形成期刊广告经营链。但这只是二次传播的初始阶段,当期刊质量和广告经营持续达到一定程度取得一定效果时,品牌效应就会呈现出来,于是期刊出现了第三次传播,即把期刊品牌传播给社会,在获取社会影响的同时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就是在这三次传播链中,技术期刊不断得到新生,得到回报,得到健康发展。正因如此,技术期刊的编辑们总是处在紧张而兴奋的工作过程之中,紧张是因为市场变化多端,极具挑战,经济危机、金融风暴、行业不景气,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影响期刊的经营效益,他得使出浑身的解数积极应对求得胜算;而且每年进入第四季度,技术期刊的社长主编们紧张的神经会绷得更紧,下一年的征订数、广告预定魂牵梦绕,是上升还是下滑,办刊方向、栏目设置要不要调整?很难做到“潇洒走一回”放浪形骸宠辱皆忘,辗转反侧夜不成寐可能是真实的写照;兴奋是因为痛并快乐着,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收获年年喜,这其中,奋斗的艰辛,辛勤的汗水是那些四平八稳不敢闯荡的期刊编辑无法理解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期刊不怕市场,不怕竞争,但敬畏市场,敬畏竞争。

 

4.技术期刊与行业的关系

技术期刊之所以具有开展经营的基础和条件,行业特点、行业优势功不可没。行业兴期刊兴,行业衰期刊衰,行业对期刊的影响大于政策、办刊思路对期刊的影响。当然,办刊作为一种智慧活动,它对行业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推动引领作用。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棉纺织行业普遍萎缩,大学本科专业招生困难,专业技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出现严重危机。可是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加入世贸以后,机械制造业大发展,棉纺织品出口增多,带动了技术类期刊的涅槃重生,最典型的例子是,陕西的《棉纺织技术》《中国油脂》《铸造技术》《重型机械》《焊管》等与行业发展紧密呼应,不仅在陕西,就是在全国同行期刊中经营也算上乘。

没有机械类技术期刊那么幸运,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类报刊起步晚,发展快,衰落早,其大起大落由盛而衰的短暂辉煌,与计算机和软件行业的发展实际十分吻合。曾几何时,《计算机世界》一期之厚需要拿袋子装,电子报刊也是应者云集。《中国有线电视》作为无线电电子学类期刊,其发展轨迹也与有线电视行业发展相互印证。

90年代初期,有线电视以其频道多、图像清晰、抗干扰强深受老百姓喜爱,取代无线接收成为技术进步的必然。那个时期,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建设有线电视网络,对技术和设备的需求推动我们的期刊走上巅峰。可是2002年前后形势急转直下,一是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基本建成,由产业的大发展大需求变为维持维护阶段,期刊广告经营受到严重影响;二是体制改革的冲击,国家撤销有线电视台建制,保留有线频道后并入无线台,从此,“某某有线电视台”呼号在全国消失。这两个事件,对我们期刊造成重创,我们没有了明确的与刊名对应的单位订户;对行业发展也有负面影响,产业出现停滞。

东方不亮西方亮,行业内部又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有线电视,对原有网络进行双向传输改造,以适应新业务的拓展。我们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广告经营又有了起色。可是大家知道,发展数字有线电视的初衷是推动行业发展,拓宽有线电视业务,与其他两网——通讯网、计算机网展开业务竞争,分得一杯羹。可是由于长期以来广电事业属性、喉舌功能被包养惯了,要真正走向市场展开激烈竞争,不管从经营基础、经营理念还是经营人才、经营技术上看,有线数字电视一直处于劣势,作为营利模式的多功能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叫好不叫座。最主要的原因是,与有线电视相比,数字有线电视失去了普通老百姓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前者是雪中送炭,后者是锦上添花,而锦上添花,需要者往往是少数用户,而不是普通百姓。

由于行业本身处在一种尴尬境地,《中国有线电视》包括行业其他杂志,在经营方面也不可避免地遇到瓶颈。这个残酷的事实让我们不能不思考: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双向互动、相互影响是其主要特征,行业对期刊有影响,期刊作为媒介又如何去影响行业?另外,要抵御经营风险,除了广告这个主营业务以外,“多种经营”如何落到实处?虽然过去我们的技术培训、资料销售轰轰烈烈,与广告经营形成三驾马车,但技术的演进并没有给数字有线电视创造蓝天一片,加上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实践经验且具有很好的表达才能的专家学者,全国行业内也就那么几位,他们也像歌星一样被一窝蜂地邀请到全国各地讲解同样的内容,如此一来技术培训衰落了。资料销售也因缺乏新的技术书籍,在网络销售的冲击下出现不景气。所以我想,经营是技术期刊的本质要求,但把宝都压在广告上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势必面临极大的风险,但其他的路又在何方?

 

5.技术期刊的学术性

技术期刊的引用率、被引率和影响因子明显不如学术期刊高,既反映了技术期刊科技论文的特点,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用这些指标考核技术期刊是否合理?技术性是技术期刊的特征,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特征,这些都体现在刊物的承载物稿件上。学术期刊追求学术影响,比如影响因子、被引用率等等,但也不放弃对应用性功能的青睐;技术期刊追求服务性,比如技术得到什么样的实际应用,起到了怎样的技术引导等等,但也不放弃对理论性、学术性的探讨。

任何一种类型的期刊在稿件的选择方面不会做到纯而又纯。但学术期刊的功能比较单一,而技术期刊做到学术性、技术性、经营性全面发展的成功案例却并不少见,如陕西的《棉纺织技术》《中国油脂》《铸造技术》等等。在这个意义上说,办一份好的技术期刊比办一份好的学术期刊要困难得多,影响要大得多。既要保持理论的前沿性、学术的探索性,又要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好经营活动。

但这对相当一部分技术期刊而言很难做到做好,很难使技术性与学术性完美统一,只好舍学术而求技术。西安热工研究院的《热力发电》在编辑部的努力下加之受行业影响有良好的经营表现,但领导认为学术性较弱,热工研究院不缺办刊经费,缺的是学术期刊这个彰显研究院特色对外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院里已决定从2013年开始让其停止一切经营活动,让期刊由技术追求变为学术探索,力争3年内成为行业有影响的学术期刊。

姑且不论《热力发电》的改革与期刊转企改制的要求是否相符,能否取得成功,但从另一方面说明学术界对技术期刊的另一种期待。我们《中国有线电视》有段时期也想走技术与学术相结合的办刊路线,但没有成功。广电类科技期刊不同于其他学科科技杂志,主要在于它们与中国广播电视实际联系得异常紧密。

长期以来,广播电视一直担当着党和政府喉舌和工具的功能,在任何情况下必须保证线路、信号的畅通无阻,因此新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不宜公开报道。基于此,广电类技术期刊理论性学术性色彩较淡,主要以推广新技术和实用技术为主(但又不是科普期刊),至今尚缺少一本纯学术性的科技期刊,所以这类杂志的定位主要是技术性兼理论性,更强调实用性、指导性和服务性,而对学术性的追求是建立在满足服务的前提下提出本学科的一些前沿技术和理论。这一定位是由广电期刊所充当的角色决定的,就是说技术与广播电视传媒的紧密联系要求它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而不能囿于学理的探讨和研究。《中国有线电视》的组稿、选稿、用稿在考虑科学性先进性的同时也主要是从实用这一理念出发,理论性文章的比重低,实用性强的文章比重大,而且这类文章篇幅短小,实实在在,深受工程技术人员喜欢,很难用学术稿件的标准规范如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来要求,有作者就说,我就是解决了工程实际中的一个难题,千把字能够说清,你非得让我注明参考文献,于是我只好把别人的做法复述一下,硬要找出异同以突出“参考性”,篇幅扩展了一半,实质内容还是那些,干嘛要玩虚的?

这说明,作者的认识和写作习惯与学术论文作者大不相同,用一个标准来要求势必顾此失彼。但不这样要求,显然与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存在矛盾和冲突,而评价体系与结果又直接影响评奖指标的得分。于是我们加大了对学术性稿件的刊发数量,高校和研究院所稿件增多。实践了两年,学术指标有所上升,但因基础较差仍然与学术期刊不能相比。更要命的是,读者不买账,发行量下滑厉害。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反映,你们的杂志越来越空洞,越来越不实用。这样的信息反馈让我们警醒,面对与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和评奖体系的许多“格格不入”,广电类科技期刊是将目光盯着“核心”追求核心期刊的“名”,还是坚持已有的办刊特色,以技术服务为主学术服务为辅,求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俱佳的“实”呢?

痛定思痛,不能盲目追求所谓的评价指标,它只对学术期刊有用,并不完全适应技术期刊。要以读者的需要为重心来办杂志,而不是按学术专家的引导仅仅将眼光盯紧“核心”。如果那样发展下去,杂志不伦不类,技术不像技术,学术不像学术,势必失去特色,失去两方面读者,同时任何一种期刊评价体系都不看好,最终走向死胡同。

因此,对技术期刊而言,能做到技术、学术与经营三者统一,最好;能做到技术与经营相统一,也是不错的选择。目前,以学术为导向的期刊评优、核心遴选,对技术期刊来说有失公允,但不抱怨,因为我们和评价、评奖体系的专家们本来考虑的就不是同一个问题,我们考虑的是今天的市场能否稳住,明天的市场又在哪里,办公条件、员工福利会有怎样的改善与提升,这是我们的追求,是我们的乐趣,是我们的价值体现。而评价体系考虑更多的是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通过数年导向性引导,对中国科技期刊整体学术质量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但“是科技期刊数量大国而不是科技期刊影响大国”的现实依旧没有多大改观。

——2012-11-12于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转自西安交通大学李明德老师的博客http://blog.voc.com.cn/xjdlmd

热点动态

相关新闻

文章详情